职工社保,灵活就业和城乡居民保险有什么差别?
应该选择按“灵活就业人员”还是“城乡居民”缴纳养老保险呢?三种养老保险有什么区别呢?
保险范围不同
职工社保:是打工人的社保,只要你给企业工作,建立了劳动关系就必须缴纳职工社保。职工社保包含五险,分别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
灵活就业社保:是个人自身实现就业的一种形式,没有和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灵活就业社保只能参加养老保险或者医疗保险,也可以两者都参加,都是个人自愿缴纳的,没有强制关系。但是缴纳灵活就业社保一般需要本地户籍才能缴纳,并且还只能叫养老和医保,多的不给,相对于职工社保的五个险种,灵活就业社保保险就显得薄弱了。还可能在办理的时候,需要本人一趟趟跑社保局,整个过程会比较麻烦。
城乡居民社保:是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医保,一般是居住在乡镇的农民伯伯们需要缴纳,也是自愿缴纳的。城乡医疗保险有购买时间要求,1年只能买1次,如果没在要求的时间内购买,那么就不能享受医保待遇了。
待遇水平
企业职工社保:由于企业职工社保的缴费比例较高,因此其待遇水平也相对较高。特别是在养老保险方面,企业职工社保的养老金水平相对较高。
灵活就业社保:由于灵活就业社保的缴费比例相对较低,因此其待遇水平也相对较低。在养老保险方面,灵活就业社保的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
城乡居民社保:由于城乡居民社保的缴费标准相对较低,因此其待遇水平也相对较低。在养老保险方面,城乡居民社保的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
职工社保:公司和个人一起交,缴费基数一般是社平工资的60%到300%。一般情况下,在一定缴费基数上——
●医疗保险:个人交2%,公司交10%
●养老保险:个人交8%,公司交20%
●失业保险:个人交1%,公司交2%
●生育保险:个人不用出钱,公司交0.8%
●工伤保险:个人不用出钱,公司交0.2%到1.4%
生育保险待遇
职工社保:能报销生娃费用,还能领生育津贴。
灵活就业社保:能报销生娃费用,生育津贴一般情况是领不了的。
居民社保:目前很多城市将医保与生育保险合并,居民医保也能报销部分生娃费用,不过生育津贴是领不了的。
医保报销待遇
职工社保:一般能报销70%到80%左右。
灵活就业社保:报销待遇等同于职工医保。
居民社保:一般只能报销50%左右。
所以,想报销更多,一般建议备一份门诊医疗险或百万医疗险,等医保报销后还能继续申请理赔。
养老金待遇: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享受的待遇包括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后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享受相应的死亡待遇,即有丧葬费和抚恤金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两种方式可选择,一是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由个人承担,缴费比例为20%,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满足最低缴费年限条件的,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享受的待遇与企业职工一样。二是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方式按年、按档次缴纳,缴费档次按照当地人社部门公布数额为准
四川地区,每月领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金额=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正常缴费超过15年以上年限×2元
1、基础养老金141元(包含法规要求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103元+全省要求增加的基础养老金30元+宜宾市2024年1月1日起提高的基础养老金8元)。
在此基础上,年满65周岁的再增加2元,年满80周岁及以上的再增加3元(即:从2024年1月1日起,60—64岁的141元、65—79岁的143元、80周岁及以上的146元)。
2、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金额(个人缴费累计+补贴累计+集体补助累计+历年利息)除以139。
例1:如果参保人一直按每年200元的标准缴纳了15年,并于2024年达到60岁,其月养老保险待遇大约为141+(200+40)×15÷139=167元。
例2:如果参保人一直按每年1000元的标准缴纳了20年,并于2024年达到60岁,其月养老保险待遇大约为141+(1000+80)×20÷139+(20-15)×2=307元。
例3:如果参保人一直按每年6000元的标准缴纳了25年,并于2024年达到60岁,其月养老保险待遇大约为141+(6000+280)×25÷139+(25-15)×2=1291元。
1、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水平较高,待遇水平也相对较高,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企业缴费计入统筹账户,个人缴费计入个人账户。退休待遇由基础(统筹)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等组成。
2、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本质上也是职工养老保险,需要由个人同时承担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缴费,合计费率略低于企业职工,其退休待遇计算方法、跨省转移、跨省退休等,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是一样的。
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水平相对更低,待遇水平也相对更低,其个人缴费和地方补贴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没有社会统筹账户,其退休待遇也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其中,基础养老金完全由地方补贴,具有更明显的社会福利性质。
温馨提示:本数据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体需以当地具体法规为准!